跳转至

毛概串讲

毛泽东思想

活的灵魂

三个基本方面

  • 实事求是——精髓——毛泽东把实事求是形象的比喻为“有的放矢”
  • 群众路线——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独立自主

历史地位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与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发展、认知水平去衡量、要求前人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时代主题:战争和革命
  •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形成发展的过程

  • 形成
    • 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标志着开始萌芽
      • 两部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标志着初步形成
      • 四部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 成熟
    • 转折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开辟新阶段
    • 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运用认识论、辩证法,分析了“左”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 两部著作:《实践论》、《矛盾论》
      •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五部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
    • 1945年、党的七大、写入党章
  • 继续发展
    • 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过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第二次结合
      • 人民民主专政
      • 社会主义改造
      • 人民内部矛盾
      • 中国工业化改造

主要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三大法宝:
    • 统一战线——中国资产阶级的两个部分(1.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2.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
    • 武装斗争——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把马克思列宁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
      • 革命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在1956年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
  • 革命军队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方针和方法——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党的建设理论
    • 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形成依据

  •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时代特征
    • 近代中国国情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主要矛盾: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中国革命时代特征
      • 以十月革命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的时代背景发生改变,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转变为新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开始 革命目标——1.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2.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 实践基础
    • 旧民主主义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总路线

  • 对象
    • 首要对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 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
    • 理解这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历史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
      •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
      • 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新军阀
      •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
      •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
  • 动力
    • 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各个阶级的特点
        •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 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 性质和前途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 目标: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 内容和特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 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

基本纲领

  • 政治纲领
    •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经济纲领(两没收一保护
    • 主要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 土地革命所依靠的基本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 土地改革所依靠的基本力量:贫农
    • 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 包含双重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 特色内容——保护民族工商业
      • 由落后生产力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
  • 文化纲领
    • 民族的
      • 内容: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 形式:民族风格、民族形式、民族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
    • 科学的
      • 反对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 反对割裂历史、民族虚无主义,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 大众的
      • 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服务,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又提高大众
      • 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成为有力思想武器
      • 从人民中汲取营养,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

道路与经验

  • 道路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具有必然性——时代特点与具体国情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2023课本P57)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建立合法公开的组织,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来教育人民、积蓄力量,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另一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战革命,必须充分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 内容
    • 基本内容:土地革命
    • 主要形式:武装斗争(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 战略阵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 三大法宝
    • 统一战线:两个联盟
      • 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 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 武装斗争:建设人民军队
    • 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联系党的政治路线
      •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 意义
    • 独创性革命理论
      • 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
      •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道路
      •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包含5种经济成分:
      •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三种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 三种对应的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体表现为: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
        •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依据
    •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 三年(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
      • 1953年6月: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简单了解)
      • 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依据
      •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优越性
      • 重要依据: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 重要因素:从低级到高级的国际资本主义形式的出现
      •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景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向上发展活力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主要掌握)
    •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组织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
      • 制定正确的阶级策略
      •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
    •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和平赎买
      •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 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 1956年12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宪法规定了国体和政体
  •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 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年底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和经验教训(简单了解)

  • 意义
    •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经验教训
    •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政党建设
    • 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重要理论成果(重点掌握)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十大关系
    • 经济领域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 中央的地方的关系
    • 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
      •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党和非党的关系
      •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是非关系
      •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 人民内部矛盾:根本利益一致、非对抗性矛盾,采用民主办法解决
      • 敌我矛盾:根本利益对立、对抗性矛盾,采用专政办法解决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采用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重点)
      •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 朱德——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济
      •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2023课本P103)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 其他理论成果(简单了解)
    •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发达和比较发达
    •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两步走
    • 科学教育文化和知识分子工作:向科学进军;教育方针;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 国防建设:三线建设
    • 祖国统一:一纲四目
    • 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执政党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处理党际关系

邓小平理论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精髓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两层含义(历史必然性):1.已经是社会主义 2.还处在初级阶段
      • 长期性
      • 基本特征:五个维度的概况+党的十五大的概括(简单了解)
        • 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
        • 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 由自然经济比重较大转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是通过改革、探索,建立与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阶段
        • 是全民奋起,实现伟大复兴的阶段
    • 党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了把我国建设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均在党的十三大提出)
      • “小康社会”
      • “三步走”
        •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 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一倍
        •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 改革(与第一次革命有本质性的区别:并非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
        • 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二次革命,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改革是崭新事业、大试验
      • 开放(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 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 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的结果(中国经济发展停止落后)
        • 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
          • 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 要珍惜并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邓小平南方谈话精辟论述
      • 丰富内涵
      • 重要意义(串讲没说)
丰富内涵(2023课本P171)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劣,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要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重要意义(2023课本P171)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南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辩证法逻辑,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和国际战略
    •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 和平问题——东西问题(意识形态)
      • 发展问题——南北问题(核心问题)
    • 外交政策(简单了解)
      • 根本立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
      • 国家范围: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
      • 新秩序: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 党际关系:坚持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处理
      • 指导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
  • 党的建设(不展开)

历史地位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核心观点(只需要记住三个代表)

  •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重点复习)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
    • 巩固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发展
    • 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发展
    • 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需要发展
    • 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依靠自己发展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 两个毫不动摇: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宏观调控是本质要求
    • 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关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共同富裕
    •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重要内容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党的十五大初步勾画了展望21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
      •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建党一百年: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 建国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 党的十六大深刻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关键阶段,符合国情、符合人民愿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了解即可)
  •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战略
    • 基本国策
    • 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加入WTO、办好经济特区,“走出去”,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维护国家主权、防范风险
  •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方针:全面从严治党
    • 政治任务:反对和防止腐败
    •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 1989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主要回答了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

科学内涵(只需记住前面,后面不需要展开)

  •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主要内容

五位一体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记住)
    •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2023课本P254)
    • 执政能力建设(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 党的优良作风(这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2023课本P254) 要增加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增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执政党 始终确保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种理论的主要内容都包含了党的建设

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阶段的接续发展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Extra

需要记住每个思想“党的建设”部分的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从两个维度:理论和实践

对于革命建设,对于现代化强国建设发挥了怎样的道路

四大思想特征

  •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邓小平理论:

    • 首要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
    •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